南京新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梁家河最美的风景
来 源: 学习时报   作 者: 钟业昌   责任编辑:戚继勇   审 核:王立新   发布时间: 2018-08-21

  1969年,青年习近平与北京市知青乘火车奔赴延安,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直到1975年上大学,他在西北农村扎根了7年。从繁华京城来到荒僻山沟,青年习近平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他在这里经受了“四关”的考验,经历了从插队知青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转变,他带领群众打井、打坝、修梯田、修公路、办沼气、办铁业社,等等,为改变当地面貌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就在那些与群众共患难、同苦乐的岁月中,我们看到梁家河的一道最美的风景,那就是习近平知青岁月的痴迷读书生活。

  青年习近平出现在梁家河,给当地群众永远无法抹去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从北京带来的沉甸甸的书籍。青年习近平的“书箱”成了梁家河群众的美谈,以至于他们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是的,梁家河的山水草木、日月星辰见证了青年习近平如饥似渴苦读的年轻身影。

  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那时的煤油灯很简陋,在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青年习近平,凑着那点亮光看书,仿佛现代版的“凿壁偷光”的情景。因为人离灯光太近,经常被煤油烟熏着,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青年习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直到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就是上山干活,他也在兜里装一本书,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在拉话,他就拿出一本书来看。晌午回窑洞歇一会儿,他也要抓紧时间看一会儿书。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7年,村民们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特别是在他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每天不仅要和社员一样劳动,还要处理村里的大事小事,就是在那么繁忙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

  对嗜书如命的青年习近平,知青们也感怀不已。他们说,当时他能保持这种学习状态,很不容易。每天要参加劳动,但他劳动再苦再累,每天也要抽时间看书。上山劳动的时候也总是带着书,利用生产劳动的间隙时间看,晚上吃饭的时候,他边吃饭边看书,嘴里吃着饭,眼睛盯着书本。一般的同龄人,很少有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

  是的,乡亲们都知道青年习近平看书多,肚子里的墨水多,就经常到他住的窑洞来,跟他拉话,让他给大家侃大山。青年习近平给他们讲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把我们这个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地的风土人情,简要概括地介绍给大家。他还给大家讲一些历史事件,有一次还讲了当时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的“水门事件”,甚至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特点、美国两党之间的“驴象之争”等知识给他们普及了一遍。一晚上讲不完,青年习近平就来个“且听下回分解”,第二天晚上接着讲。那情景,大家听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有的社员手里夹着一支香烟都忘了吸,突然感觉到烫手了才连忙扔掉。

  青年习近平待人很随和,亲和力很强,而且知识丰富,记忆力非常好,他和社员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他搞路线教育,也从来不是枯燥地说教、喊口号,而是寓教于乐,像拉家常一样和大家交流。而且他说的话题,都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特别感兴趣的事。大家听他的报告不睡觉。有的村民回忆,经常到习近平的窑洞去做客,也经常看他的书,有时候也把他的书借走看。一来二去,我们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经常谈起书里面的知识。

  读书,拉近了青年习近平与群众的距离,使他与群众融在一起。后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也回忆说,到我这串门的人多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他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

  梦,从梁家河放飞。梁家河,那有广阔天地上最美丽的风景,让我们追寻;梁家河,那有历史长河中最绚烂的星辰,让我们仰望。

  (作者系中央党校厅局班学员,海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来源:学习时报

南京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