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与众悲欢”赤子之心——“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评论①
- 发表时间: 2021-05-10
- 来源: 龙虎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第一步就是察民情、知疾苦,只有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民生需求,才能避免学习教育和实际工作“两张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雷平生在回忆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时说,那时他们读到《诗刊》杂志中胡乔木的诗:“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习近平读了后很受触动,反复吟诵。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现在,雷平生在电视上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就会有很多感慨。他知道这种真情来自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从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这种对人民群众的忠诚之心、赤子之心,正是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坚守的初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今天,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循着群众路线的脉络,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所谓“待入尘寰”,只有走下去、沉下去,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知道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有哪些难点、痛点、堵点。所谓“与众悲欢”,只有身临其境,站在群众角度、站稳群众立场,才能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我为群众办实事,关键在于一个“实”字。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疾苦不存在了,民生工作容易做了,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需求日益多元化,从衣食无忧拓展到教育、健康、养老、致富等各个方面。为群众办好身边事,也必须与时俱进,洞悉社会现实、立足地方实际。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入调查走访研究,践行“到问题现场去”的工作方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畅通察民情、通民意的渠道,例如建设完善网络民意表达和民主监督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永葆“与众悲欢”赤子之心,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力量,开创“丛中另有天”的新境界新局面,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