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门一课题”聚焦解决全市各部门在改革发展中的障碍瓶颈和突出问题。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深改委改革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具有南京特色的改革推进机制作用,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近日,《金陵瞭望》杂志社、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委改革办联合组成“潮涌金陵”调研组,深入南京市审计局改革课题一线,探寻智慧审计建设的创新路径,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勇立数据潮头,南京审计“智”建治理新样板
□“潮涌金陵”调研组
1个大数据案例荣获审计署创新应用优秀案例一等奖,8个项目入选全省优秀大数据审计项目;在全省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案例征集活动中,15篇案例获奖,占全省一等奖获奖数量的三分之一;智慧审计模式成功入选“2024年江苏省数字社会重大场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经验”,多次在全国、全省审计机关作经验交流……亮眼的成绩单,见证着南京审计信息化改革的坚实步伐。
这背后,是南京市审计局以党建为引领、以作风为保障的坚定实践。局党组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审计改革全过程,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严实作风筑牢发展根基,锤炼审计干部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过硬作风。全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审之路。2025年启动的“一部门一课题”改革项目,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化数智审计实践,力求破解行业痛点、提升监督效能。近日,调研组走进南京市审计局,深入探寻其智慧审计建设的创新密码与实践成果。
构建“1+11”协同体系,畅通审计工作脉络
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域协同监督是关键。南京市审计局坚持系统观念,以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将“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的党建理念贯穿始终,创新构建全市审计机关共用1个市级智慧审计平台,形成市区一体化的“1+11”协同大数据审计体系,以“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分析模型、统一成果运用”为核心,实现审计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
该平台作为“智慧中枢”,整合了财政、社保、自然资源等多行业基础数据,构建起覆盖经济、民生、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审计数据仓库。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权限控制,市局与区局通过租户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共享网络。这一协同体系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以往市区审计数据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让审计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城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而人才,则是支撑起这套协同体系高效运转的核心力量。南京市审计局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大数据实战培训、案例教学、联合建模等方式,培养出一支懂技术、精业务的数字化审计“铁军”。目前,全市计算机中级人员达158名、大数据审计分析团队成员146名、攻关团队成员42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4人入选全省大数据审计攻关团队,4人次在全省技能竞赛中获奖。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智慧审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打造特色智慧审计平台,筑牢数字审计根基
调研组走进南京市审计局办公区域,智慧审计平台的可视化看板实时更新着审计项目进度等数据,生动展现出科技赋能审计的实践成果。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前期在审计信息化领域的深厚积淀。
早在2012年,南京市审计局就达到江苏省档案管理“五星级”标准,2018年建成全国第四家示范数字档案室,并实现全市审计系统5A级数字档案室全覆盖,为审计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2023年,南京智慧审计平台(一期)完成了对大数据审计分析系统、自然资源资产系统、档案挖掘系统的深度整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审计生态体系,实现了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转变。
2024年,平台(二期)引入大模型,打造出“审博士”智能分析和问答系统。审计人员只需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查询,就能获取历史案例、政策法规等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同时,根据数字孪生技术,平台通过构建重点投资项目的全流程留痕功能,对项目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为工程审计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以往,审计人员在面对海量数据时,如同在“数据海洋”中艰难搜寻,耗时费力。如今,借助DeepSeek等大模型,就像拥有“数据雷达”,能够快速锁定关键信息。该模型具备的“审博士”智能问答功能,能迅速理解审计人员的专业问题,并给出精准、专业的解答;文档数据智能提取功能如同数据挖掘机,可从海量文档中快速提炼关键信息;智能分析模型还能借鉴丰富的审计经验、方法和案例,快速生成定制化审计方案。
为保障平台稳定运行和高效应用,南京市审计局组建专业技术服务保障团队,对59类行业数据进行标准化治理,编制发布平台数据资源目录,积累近500个数据审计模型。同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人机共防”机制,通过制度规范和技术防护双重维度筑牢防线,保障智慧审计可持续发展。
在“一部门一课题”改革推动下,智慧审计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平台集成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实现审计文书自动生成、法规案例智能检索,显著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通过与物联网、视频监控等数据互通,运用电子围栏、行车轨迹分析等工具,精准锁定问题线索,推动审计监督深度融入城市“一网统管”治理体系,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审计智慧。
创新智慧投资审计系统,攻克项目监管难题
伴随南京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政府投资项目在交通基建、民生工程等领域持续发力,每年落地项目数量庞大、投资体量大、业务链条长。面对传统审计模式在跨部门协同、数据挖掘、风险预判等方面的短板,南京市审计局以投资审计“三个转变”为指引,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投资审计系统,成功实现从“事后查错纠弊”到“全周期智能监管”的跨越,为政府投资项目筑牢“数字防护墙”。
系统以数据治理为根基,打通住建、财政、发改等多部门数据壁垒,运用“湖仓一体”架构,对项目立项审批、招标投标、施工建设、资金支付等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归集与标准化治理,破解监管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难题,为精准审计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在技术创新层面,系统构建“OCR+LLM”双引擎驱动的智能审计体系。一方面,利用OCR技术对审批文件、投标标书等非结构化PDF资料进行快速文字识别,精准提取关键信息;另一方面,依托LLM大语言模型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对提取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精准捕捉核心要素,并与结构化数据进行多维交叉比对,深度挖掘数据间潜在逻辑关联,使审计线索捕捉效率与精准度实现质的飞跃。同时,基于审计大模型研发的项目投资政策双向问答系统,支持审计人员以自然语言交互方式,即时获取法规依据、典型案例,辅助审计定性、规范审计程序,有效弥合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差异,推动审计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在监督效能提升方面,系统整合市、区审计机关、企业内审及社会中介力量,构建“人防人控”加“机防机控”的一体化、全覆盖智慧审计框架,建设集成化的工作平台、智能化的监督平台、综合化的管理平台,形成对南京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能力。
依托“一部门一课题”项目,智慧投资审计系统在投资审计和项目备案中深入应用,推动审计监督关口进一步前移,从源头上化解风险,切实提升政府投资审计监督效能,为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以用为本实践为先,助力数字政府转型
南京市审计局坚持“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工作思路,将大数据审计深度融入数字政府建设,加强平台数据对审计现场有效支撑,积极推广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践应用,多措并举促进审计项目模式创新,助力推进全市数字政府转型。
在技术创新应用层面,大数据攻关团队编制发布《大数据审计常用技术方法》清单,汇编大数据审计常用技术、算法、工具及应用场景;联合南京审计大学等科研院所研发电子围栏、地物识别、图数据库、网络爬虫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有效提升审计的精准性和穿透力。如,资源环境审计借助ENVI智能识别工具锁定开发利用疑点,农业农村审计运用“无人机+深度学习算法”技术核查农路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效果。
审计模式创新方面,依托VPN技术构建远程审计网络,实现全国多地远程审计,该模式在2024年援藏审计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与对口援助的墨竹工卡县审计局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大数据审计技术培训、智慧平台共享等方面支持;为破解社保数据体量增长较快,难以进行高效采集和分析的难题,南京市审计局联合主管单位建成联网审计平台,有效提升了对社保大数据的审计质效。《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保基金审计研究》等7篇论文入选2024年全省“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审计”会议论文集,形成“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理论升华”的良性循环。
在专项审计推进上,2023—2025年聚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组织全市审计骨干,采取“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围绕市委机要局、市委网信办、市数据局等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情况,延伸审计2个行政区,31家市本级部门,3家市属国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通过揭示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信息化资金使用绩效等数字政府转型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深入分析体制机制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推动上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推进各单位信息化项目建设依法依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促进南京市政府数字化转型。该项目曾获评省厅“一条鞭”考核第一等次、全市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
从协同体系搭建到技术深度应用,南京审计持续在民生、资源环境、投资等多个领域探索创新,推动智慧审计从“技术应用”向“决策赋能”进阶,朝着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智慧审计是审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京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科技与审计的融合,拓展更多应用场景,让智慧审计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南京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审计力量。
(调研组成员:薛爱国、张程、王海强、姜文鼎、杨娜)
全省大数据审计交流活动现场,南京市2个审计项目获全省优秀大数据审计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