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既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南京市水务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污水治理改革全过程,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要求,以“厂网一体按效付费”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与治理现代化,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机制破局:重构污水治理价值导向
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守护碧水清流,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长期以来,南京市主城区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在保障城市运行、改善水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目标的明确,传统运行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深层次矛盾。
“过去污水处理就像‘大锅饭’,污水厂运行按污水处理水量、管网维护按定额标准和工作量付费,运营单位更关注‘水量多少’而非‘处理效果’。”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的形象比喻,道出了改革前的窘境。传统按水量付费模式下,主城污水处理虽实现了“污水不漫溢、改善河湖水环境”的基本目标,但管网渗漏、厂网协同不足、污水收集效能不足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破局的关键,在于重构价值导向。市水务局聚焦主城污水治理效能提升,敏锐捕捉到传统按量付费机制的局限性。如何让运营主体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追求效能最优,是改革的关键命题。面对这一挑战,市水务局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系统性思维谋划改革路径,联合市财政局、南京水务集团及专业咨询单位,历经多轮研讨修订,编制了《南京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厂网一体运行维护按效付费实施方案》,一套聚焦效能提升的全新运行管理评价体系应运而生。这套体系的核心,是将评价标准从单一的“水量”维度,转向污染物收集处理实效、系统运行健康度、安全环保水平等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创新构建了浓度导向与治理效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等污染物浓度作为核心指标,浓度越高,管网漏损越少,评价指标越高;同时覆盖工艺调控、设备运维、安全生产等辅助指标。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改革,让运营单位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主动去查问题、修管网、调工艺、强协同,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切实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改革不仅是污水治理付费机制的创新,更是以系统思维推动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实践。
改革核心在于将付费标准从“处理水量”转向“污染物收集处理效果”。今年上半年,该方案作为住建部城市更新复核重点事项,得到了部委专家的一致认可,助力南京成为全国四个评价等级为A的城市之一。
协同共治:激活厂网一体内生动力
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落地见效,激发运营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南京的改革实践,将“厂网一体”的专业化运维理念贯穿始终,着力打破污水处理厂与管网维护之间的壁垒,推动形成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协同优化的治理合力。这种“厂网协同、政企联动”的治理模式,正在南京污水处理领域全面铺开。
走进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厂区一组组光伏面板整齐排列,宛如一片蓝色的“能量矩阵”。“这是全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厂光伏项目,4月底刚并网,每年能发电1.5亿度,减少碳排放1.2万吨。”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金陵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正积极布局“光伏+水务”应用场景,推动污水处理厂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发展,率先迈出绿色转型步伐。桥北污水厂的光伏项目不仅降低20%用电成本,还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消纳方式,实现收益126万余元;同时与南京大学合作的污泥减量实验,在减少污泥产量的同时,降低5%-10%能耗,让“变废为宝”从理念变为现实。
管网端的“挤外水”行动同样成效显著。此项改革工作推动管网养护单位将工作重心精准聚焦到“挤外水、提浓度”上。针对雨水、河水等“四水”入渗问题,南京水务集团设施运营中心创新运用水质检测溯源法,对数千条过河管、沿河管进行系统检测分析,精准锁定“外水”入渗点。通过对城北内金川河主管的水质突变点溯源,发现并修复了模范马路闸底部隔墙破损,一举削减了每日约5000吨的河水倒灌。该工作开展以来,在主城范围内已累计完成3200条次过河管检测,完成20处河水倒灌点、60处管网地下水渗漏点整治,并推行供排水联动排查,修复39处自来水暗漏点,日削减外水7万吨,有效提升了污水收集浓度。
效能革命:实现环境财政双提升
南京主城区污水治理成效显著,呈现出“减量、提质、增效”的三重突破,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改革实施半年多来,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从“减量”看,今年上半年主城区(含桥北地区)污水处理总量约3.16亿吨,较去年同期日均减少11.5万吨污水量。这绝非处理能力下降,而是“外水”被有效挤出、管网更加健康的直接体现。由此,两座用于应急防溢的临时净水站已关停,相关污水全部接入市政管网处理,既节约了运营成本,也消除了潜在的排放风险。
从“提质”看,污水收集效能大幅提升。在总处理水量下降的同时,污水厂平均进水COD浓度达287mg/L,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22.13%,BOD浓度达139mg/L,提升20.87%,均创历史新高。按污染物收集量计算,相当于新增了一座日处理25万吨污水厂的污染物去除能力。今年一季度南京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5%,并列全省第一。
从“增效”看,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高达97.6%,188条主要入江支流稳定达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仅上半年测算就节省污水处理费支出约3500万元。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治理逻辑的根本转变:过去污水厂越满负荷运转越“受表扬”;现在哪怕处理水量少,但处理的污染物浓度高、外水混入少,就是“真本事”。
“智”治升级:构建全周期治理新格局
市水务局并未止步于现有成果,而是以“厂网一体按效付费”改革为起点,从机制优化、运营深化、制度创新三方面发力,持续探索污水治理现代化路径。
在付费机制优化上,市水务局建立季度座谈与动态调整机制,将逐步研究把“节能减碳”纳入考核指标,让光伏发电、再生水回用等低碳成果“可量化、可激励”,引导运营单位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在“厂网一体”运营深化上,一方面将加快基础设施升级,完成280公里老旧管网修复及江心洲二通道等重点管道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依托智慧水务平台,实现管网巡检、污水厂处理、泵站调控等数据的实时共享,为全周期管理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厂网规划、建设、运维、考核一体化,最终形成“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在制度创新上,打出长效管理的“组合拳”,制定出台《排水户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聚焦高风险主体精准监管,有效防范排水风险、优化营商环境,建立5-7年周期的管网排查制度保障设施长效运行。在发展动力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干部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让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让想干事的有岗位,让有为者更有位,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政策更契合市场规律、项目更注重长期效益、服务更精准高效。始终加强作风建设清除市场“血栓”,疏通公平竞争的“大动脉”,用清风正气斩断依附权力的灰色利益链,确保企业聚焦创新与效率。
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关键在于以改革的勇气打破路径依赖,以创新的思维构建长效机制。从“治污水”到“优生态”,市水务局聚焦污水处理效能提升这一核心目标,通过机制创新、协同治理、效能提升的“三位一体”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机制创新撬动治理现代化、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有效路径。主城污水治理从“量变”迈向“质变”,构建起财政资金“花得值”、水环境“变得好”、群众获得感“看得见”的良性循环。其经验不仅在于具体的技术或方法,更在于以系统思维重塑治理逻辑,以效能导向激活内生动力。
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市水务局正以时不我待、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完善制度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凝聚起改革创新的磅礴伟力,扎实推动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为南京乃至全国同类城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南京经验”。未来,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及向郊区、园区的推广,这一实践必将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注入更多“水务动力”。
(调研组成员:薛爱国、张程、王海强、杨凯、姜文鼎、石尚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