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安全不安全?”这是广大家长最牵挂的问题,也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校园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校园餐饮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市供销社”)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市社直属企业为经营主体,创新推出校园食材集采集配模式,构建从“田间地头”到“学校餐桌”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为守护校园“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南京探索”。
创新供应体系 保障食材安全
凌晨3点,校园大宗食材的仓储中心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操作着叉车,将一箱箱新鲜蔬菜、肉类从冷链车上卸下,整齐码放在指定区域。整个流程井然有序,高效运转的供应链为校园餐桌筑起了第一道安全防线。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障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关键。市供销社直属企业市供销集团配套了占地3000平方米、具备“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功能的仓储中心。其中冷藏库、冷冻库面积达1000平方米,配备了28台液压和电动叉车、30台核磅秤、6000个专用周转箱和1000个托盘,实现仓储作业机械化、标准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安装全覆盖监控系统,确保24小时无死角监控,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可追溯。
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同样不可或缺。市供销社针对学校分布广、配送要求高的特点,采用“分区划片、专车专送”配送模式。通过与顺丰冷运的战略合作,配置31辆食材物流运输专用车,其中29辆为专业冷链车,确保各类食材在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适宜温度。配送网络覆盖南京主城区的14所学校、24个办学点、32个配送点位,基本实现“一个点位一辆车”的精准配送。
数字化管理为供应链注入新动能。市供销社运用系统内部自主研发的“阳光食堂”综合智能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与省教育厅“江苏省中小学阳光食堂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成功对接,构建起统一竞价、统一采购、统一制单、统一配送、统一抽检的线上管理机制。通过该平台,供应商资质审核、商品订单管理、物流跟踪、质量溯源、售后服务等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筑牢安全防线 实现无缝监管
有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万无一失?以“零事故”为指向,“打造从源头到终端的无缝监管体系,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
严格的源头管控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市供销社建立起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对供应商的食品经营许可、固定经营场所面积、冷链配送能力、检验检测资质等进行全面审核。通过定期复核和动态考核,确保入库供应商资质持续达标。从商品交付、产品质量、售后响应等多个维度对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考核,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或违规行为的供应商坚决清退,并纳入“黑名单”。
过程监管为食品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火墙。市供销集团仓储中心自建的快检检测室,配备3台专业快检设备和2台留样柜,安排2名专职检验员。严格执行“到货全检+留样追溯”制度,每批次商品必检,检测项目涵盖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毒害物质等19项关键指标。落实72小时留样和生鲜类抽样检测机制,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留样检测覆盖率100%。
终端服务是完善监管的最后一环。市供销社成立专门的客诉处理工作组,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创新推行“驻校验收”服务模式,安排专人在学校现场参与验收工作,通过定期走访学校、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主动收集校方意见和建议。对每起投诉都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受理—处置—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市供销社还协同法务、监督等部门,运用约谈整改、解约追责等方式,及时处置产品质量、服务效能等投诉问题,师生综合满意度达98%。
应急管理为食品安全提供兜底保障。市供销社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食材质量问题、配送延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制定详细的处置流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相关人员熟悉应急处置程序。与多家备用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突发情况下供应链不断档。与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
践行使命担当 共创多方共赢
市供销社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更实现了多方共赢。这一模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供销合作社的使命担当,在保障校园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供销社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通过集采集配模式,市供销社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有效降低学校采购成本。一方面,通过公开招标和定期二次竞价,动态优化采购价格;另一方面,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据统计,部分学校通过集采规模优势,将食材采购成本节约5%以上。
社会效益方面,市供销社积极探索“校园餐桌”与“田间地头”的精准对接。以定向采购需求和应急供应保障为重点,市供销社与和丰园、宁栖缘等南京“菜篮子”基地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订单农业;与苏食集团、卫岗乳业等本地知名品牌建立直采渠道,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行业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市供销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在食材验收、仓储管理、配送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不仅提升市供销社自身的运营水平,也为整个校园食材配送行业提供参考。
作为公益性项目,市供销社始终把廉洁从业放在首位。建立服务商、供应商、学校“三方”监督机制,通过“阳光食堂”平台实时公开采购、检测、配送等关键信息。主动接受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指导,对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监控。项目运营以来,实现廉洁问题“零通报”,成为供销系统的廉洁项目典范。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近年来,市供销社聚焦“宁供先锋”党建品牌打造,树牢党建引领、心系“三农”、服务在前、示范争先的理念,指导直属企业创建“红心农”党建子品牌,并联合南京涉农企业、国有银行等近30家单位,共同组建党建联盟,通过共学政策、共建平台、共创服务,把党建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搭建起从农资供应到农事服务、从农产品展销到农业金融的“连心桥”。市供销社还创新党员管理方式,用好监督考核抓手,发扬供销社“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激励机关和社有企业党员主动认领急难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市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丰富起来。
在筛选食材供应商时,从资质审核到招标流程,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家合作企业都能提供安全放心的食材;在集采集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丝不苟,从索证索票到检验检测,再到冷链运输,每一步都认真核对食材的溯源信息和新鲜度指标……市供销社始终持续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履职尽责,践行宗旨,树新风、展形象,工作人员常说:“食品安全无小事,必须时刻把学生的健康安全放在心上。”正是这种责任感,让市供销社在终端服务上也更加用心。无论是倾听学校师生的反馈,还是快速处理配送中的问题,市供销社都努力做到让家长放心、让师生满意。
站在新的起点上,市供销社将继续推动改革创新,计划在未来3年内,带动多个区级供销社参与本区域内中小学及单位集采集配的相关工作,同时加强与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打造更加稳定、高效的产销对接平台。市供销社还将深化“数字供销”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供应链智能化水平。通过建设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从完善体系到严守安全,从服务校园到助农增收,市供销社的创新实践证明,只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供销社完全可以在服务民生、服务“三农”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市供销社正以昂扬的姿态,续写着服务为民、助力振兴的崭新篇章!
(调研组成员:薛爱国、张程、王海强、杨凯、姜文鼎、周润华、唐浩)